2011/10/2

發掘一生的主題,知機蘊勢,堅持做下去

當我爬上梯子的頂端,才發現靠錯另一邊的牆。-魯迅

對我來說,發掘一生的主題是重要的,這個世代,足夠我們自由選擇,我不希望發生魯迅先生所說的遺憾。
暮秋的星期五午後,兩位我所敬愛的人-社會大學董事長呂學海,以及我的雙胞胎哥哥-Chien-Tai,他們在睽違了十餘年後,大家又重聚了!
 十餘年前,我們先後在社會大學文教基金會工作,我念的是設計,做的是美術編輯;他念的是數學,做的是網路資訊。輾轉十餘年,他將所學應用在農村改造、土地永續上耕耘,並在都市與農村的交界線上,找到了他的人生主題。我則是任性地游牧在素描創作、古蹟修護、養生導引、指壓、身心手療、人體解剖上,終於也在藝術與養生的交會-藝用解剖學上,找到了我的人生價值。
 「機,是機先、是機會、是機遇…,是看見自己的使命、發現一個為天地立心、為自己安身立命的主題;勢,是趨勢、是形勢、是造勢…,是為自己的主題,醞釀能量、創造實踐的資源與動力。」董事長娓娓說來。
 「『都市與農村的交界』是一個好主題,跨越時間與空間,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經界線。你掌握到了『機』。」董事長稱許著:「但是要讓自己跳下去,就必須醞釀、創造自己的『勢』。」
 Chien-Tai默許,笑著說:「您較厲害,在32歲的時候,您就找到了人生主題並且跳了下去,一直堅持到現在!」
 董事長笑了,躊躇滿志地笑了!
 竊想:
是甚麼樣的一件事,可以讓一個人持續堅持20餘年,甚至是一輩子?
又是什麼樣的一個人,願意付出一生最輝煌的生命,投身在自己一生的主題,篳路藍縷、義無反顧…?
 對呂董事長而言:
這件事是社會教育。是看見台灣解嚴後社會民間力量的迸發、對知識力量的渴望趨勢;是看見兩岸交流開放,台灣應如何在詭譎的時代形勢中,找到自己的定位;是看見21世紀,華人社會能帶給全世界甚麼貢獻。
他嚮往《春秋》經上的理想世界-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,也嘗試建立「以全社會資源教育全社會」運轉機制,促進一個自主、終身學習的社會。
疾風知勁草,路遙知馬力。年入不惑,對時間的感受,也有了較深刻的體會。面對一個人的所作所為,是需要將時間拉長來看的,擷取任何一個片段,都會流於偏頗、失之公允。
祝福我們每一個人,都能發掘自己一生的主題,知機蘊勢,堅持做下去!

2011/9/22

出離,因為超越世間的美滿



明朝有一本書叫"小窗幽記",裡面有一首詩:

看破有盡身軀
萬境塵緣自息
悟入無懷境界
一輪新月獨明

我一直認為"看破"
不是厭棄、出離
而是滿懷歡喜、無盡的包容接納以至於昇華
當我們發覺自己一無是處的時候
也正是我們創造自己價值的開始
面對生命應充滿熱情
不應給自己太多的設限
我們毋寧是看見世間的光明、美麗、良善、幸福,因而昇華
而不是預設人間是充滿黑暗、醜陋、邪惡、苦難,因而出離
生命應該是熱切地去擁抱世間的美好而不執著擁有
出離是因為我們超越世間的美滿
而不是相應於世間的苦難
否則,我們只是苦難的奴隸而以

佛法是真空妙有的生命本質,
生命本質應像活泉般,"隨喜"的在生活中流動。

耶穌說:我知道人間有苦難,我已經勝過了苦難。
佛陀說:我知道人間有幸福,我已經超越了幸福!

2011/8/23

雲想家 雲行者

旅行是神聖的,藉孤獨的經驗轉化,與原來的自己相遇。

安靜,也是一種能力。

課堂上吵雜喧鬧,久久無法平息。
Teacher Co站在講臺,耐心等著...
終於,一切恢復平靜。


「記得,安靜,也是一種能力。」
Teacher Co微笑著說。

半調子的傲慢

驀然地想到這個詞,形容我們的言行,好貼切,也值得警惕!

2011/6/8

拔除外固定器

昨天(2011-06-07)下午拔除手臂外固定器,不用打麻醉劑,直接在門診,就像開紅酒一樣直接將4支鋼針拔除,不很痛,痠,刻骨的痠...

論文的謝辭


倘若可以不需要文字,只用一個身體意象來撰寫我的謝辭,我會選用這麼一個姿勢-用我受傷的手,雙手「合十」,將我所需要感謝的一切人、事、物,捧在手心,深深作揖。